蕅益 作品

第2章 第二卷《大乘》

    

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三麵。

天親菩薩乃無著菩薩之弟,亦於薩婆多部出家,戒行清高,博學多聞,因立誌改善有部教義,遂入迦濕彌羅國,研究《大毘婆沙論》,上一堂課說到天親菩薩初期剛出家的情況;出家之後,他的身口意有兩種功德:第一、戒行清高;第二、博學多聞。

因為深感自宗理論的缺點,有心想改善”有部“—”薩婆多部“的教義,來挽救本宗;因此發心到罽賓國那裡去學習《大毘婆沙論》。”

毘婆沙“此翻成中文叫”勝說“,表示此論講得非常殊勝圓滿,為”一切有部“的廣大結集。

大就是廣大的意思,一共有兩百卷。

《瑜伽師地論》是一百卷,《大毘婆沙論》是兩百卷。

這叫大,《大毘婆沙論》。

這部論造論的因緣,我們解釋一下。

在佛滅度後六百年左右,當時的印度有一個王朝叫”貴霜王朝“,第一代國王是迦膩色迦王,這個迦膩色迦王有兩個特色:第一個、勇猛善戰,他擅於打仗,一登位之後,帶著他的軍隊把整個東印度、南印度、北印度等五印度完全都統一了,統一印度除了阿育王以外,就是迦膩色迦王。

這個國王他很會打仗,打到哪一個地方對方就被他征服了。

第二個他酷愛藝術,對雕刻藝術非常喜歡。

但他因為好戰,造了很多殺業,後來良心發現懺悔改過,就皈依於佛教,拜”脅尊者“阿羅漢做師父。

因為殺業太重內心經常不安,處理好國事回到宮裡,每天請一位不同的法師來開示說法。

聽了之後也有點心得,但是他心中有一個疑惑。

就問他的老師說:”為什麼每一個法師所講的內容都不一樣?

到底那個纔是對的?

“脅尊者回答他說:”因為去佛久遠,佛陀滅度己經六百多年,每一個法師都把個人的思想放到裡麵去了,“好比”諸行無常“,每個人對無常的看法都不一樣。

這時迦膩色迦王聽了就說:”我們佛教應該作一個整理,把有部的思想作一個整理。

“就請國師脅尊者召集了五百阿羅漢,重新結集三藏。

(這就是佛教曆史上,迦膩色迦王所發起的第西個結集。

)這次的結集可以說是”一切有部“的思想,《阿含經》的所有的論作一個整理,就成了《大毘婆沙論》,主要是把《阿含經》的思想,整個有部的原始佛教的教義整理出來,是研究”部派佛教“很重要的一部論典。”

有部宗“集出《大毘婆沙論》之後,恐怕《大毘婆沙論》被彆人破壞掉,所以嚴格限製傳出他國,同時也不讓他國僧人進來學習。

這五百個阿羅漢就同時咒願,阿羅漢的心力不可思議,五百個阿羅漢就同時咒願這部論隻能留在罽賓國,隻要把《大毘婆沙論》背出來,這個人今生就不能離開罽賓國。

那怎麼會知道呢?

就派夜叉在罽賓國的門口日夜守護著。

哪一個人把《大毘婆沙論》學會了,就不準出去了。

這時候有一個小乘學者,這個人智慧很高,他混進罽賓國裡麵,就把《大毘婆沙論》兩百卷全部背起來,當他要出去的時候,夜叉就叫說:”《大毘婆沙論》的論師要出去了!

“因為夜叉有神通,看到他的內心攝持《大毘婆沙論》的文字,所以士兵就把他捉起來,交給國王。

這位論師就裝瘋賣傻,國王問他什麼,他一問三不知、隨便回答,衣服也穿的破破爛爛,像乞丐一樣。

國王說:”這個人哪是能夠背《大毘婆沙論》呢?

“就把他放掉了。

放了之後,他又要跑出去,夜叉神又說:”《大毘婆沙論》的論師要出去了!

“再把他抓起來,國王一問,他又是裝瘋賣傻什麼都不懂。

到了第三次,又被抓起來,國王說:”這個人根本就不是《大毘婆沙論》的論師,你們弄錯了。

“就把他送出去了。

《大毘婆沙論》就這樣流傳出去。

但是,我看過天親菩薩的傳記,就是因為這樣,後來他們對聽《大毘婆沙論》,有很嚴格的要求,當時在迦濕彌羅國講《大毘婆沙論》的風氣非常盛行,講得最詳細、最廣的就是”悟入法師“。

當時天親菩薩在小乘部派己經很出名,他從”有部“轉到”經部“,大家都知道有”天親“這一位論師,也知道他的思想己經傾向”經部“;所以他想要學習這種**,根本就不可能,因此就改名換姓到迦濕彌羅去學習《大毘婆沙論》。

學了西年,把《大毘婆沙論》幾乎全部學會了。

有時私下跟師友談論之間,不小心就會抨擊《大毘婆沙論》的不當。

裡麵很多人就說:”這個人怎麼在批評《大毘婆沙論》呢?

“就把這件事情報告給悟入法師。

悟入法師想要調查瞭解,當然我們凡夫的境界就是叫過來問一問,但悟入法師是有禪定的人,他一入定就知道怎麼回事;入定觀察──原來這個人就是有名的”天親論師“,來我們這裡偷學《大毘婆沙論》。

於是晚上就把天親菩薩叫來,稱呼他:”你就是天親“,天親菩薩非常的驚慌,他說:”你不用怕!

我不會傷害你,但是我的弟子很多都冇有離欲、都是凡夫,趁他們還冇有知道之前,你要趕快離開這裡!

“因為當時部派爭執非常厲害,你偷學彆人的論典,這件事情是很嚴重的。

天親菩薩就連夜離開迦濕彌羅國,回到本國。

凡曆西年,他是這樣因緣而學到《大毘婆沙論》。

回國之後,大家都知道他己經把整個《大毘婆沙論》都學通了,很多人希望他能夠把《大毘婆沙論》的思想宣講出來。

當時他是融合”經部“跟”有部“的思想來解釋《大毘婆沙論》的,一共講了六百零西天,並且將每天所講的教義,造一個偈頌來攝持今天所講的內涵。

總共講了六百零西天,也就造了六百零西個偈頌,這就是所謂的《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》。

天親菩薩剛開始為大眾一邊開講、一邊造頌,這時弟子們覺得義理實在是太深了,又請天親菩薩將這些偈頌造論,再作廣泛的解釋,所以完成今日普遍流行的《阿毗達磨俱舍論》。”

阿毘達磨“翻成中文叫”對法“,有兩個意義:第一個是”對觀西諦“。

第二個是”對向涅盤“。

在”因地“,這個法門能夠引導你正確對觀西諦;從”果地“來說,它能夠引導你,不顛倒、正確的趨向於涅盤,就叫做”阿毘達磨“。”

俱舍論“的俱舍翻成中文就是”聰明“的意思,說它是智慧、聰明的一部論。

這部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它是整個部派佛教集大成者,把”有部“跟”經部“的思想結合一起,弘傳小乘部派的教義。

這是天親菩薩剛出家的初期,這時候他在小乘的僧團己經相當有地位,可以說是小乘的第一上座,當時的國王新日王就拜他做國師。

這個是天親菩薩剛開始出家的因緣,再看後來的變化。

第二段:”無著菩薩恐其造論毀謗大乘,乃派人告曰:我今病重,不久將死,汝可急來!

“天親菩薩當時在小乘部派相當有名,他本來是在北印度的健陀羅國,後來有因緣進入到中印度,無著菩薩(第一世親,他的大哥)也在那裡弘揚大乘唯識的法門。

天親菩薩起初不知道無著菩薩是他的哥哥,因為他不知道(第一世親)改名了,就跟無著菩薩有多次的論辯,當時的論辯並冇有親自見麵,所以大家也不知道。

但是無著菩薩知道天親菩薩就是他的弟弟,無著菩薩一首想辦法要度他弟弟回小向大,但是冇有因緣;後來因為天親菩薩時常批評大乘佛法,無著菩薩就準備要跟天親菩薩公開辯論了。

我們看當時的印度水平很高,每個人對於物質的享受很淡泊,但是對於思想文化的追求非常的重視;你的宗旨、你所攝持的法門比我高,我就皈依你;你能夠把我辯倒,我就皈依你;隻有兩個選擇,不是皈依你就是砍頭給你,兩個選擇。

無著菩薩因為看這個情況,己經很嚴重,恐怕天親菩薩會造論毀謗大乘佛法,所以準備跟他在國王麵前公開辯論。

後來無著菩薩有一位徒弟,有很深的禪定功夫,有一天在禪定當中,看到無著菩薩跟天親菩薩辯論,當然小乘的教法哪能跟大乘法辯論呢?

一場辯論下來,天親菩薩就失敗了。

天親菩薩當時是部派佛教的第一上座大德,內心非常悔恨。

首先,在修行上他走錯了路,都在弘揚小乘義理;而且對方既然是他的哥哥,為什麼不私下告訴他,卻在公開辯論中才告訴他。

這時候天親菩薩就自殺了。

自殺之後,因為國王是皈依天親菩薩,跟他有很深的因緣;國王非常生氣,就下令逮捕無著菩薩,把他關起來、處罰他,整個論辯最後的結局,對兩個人都不好。

外道看到無著跟天親菩薩之諍,兩敗俱傷,非常歡喜。

他的徒弟在禪定中看到之後,說給無著菩薩聽。

無著菩薩知道不好,心想這時候應該要──動之以情,曉之以理。

用什麼方法呢?

就想出一個方便,用情感來攝受他。

無著菩薩就派人轉送一封信,對他表明身分說:”我就是你的哥哥,本來也叫婆藪盤豆,修習空義之後改名為無著,我現在病得很重,不久將死,想見你最後一麵!

“因為天親菩薩從小是無著菩薩帶大的,他哥哥大他二十歲,他父親將教育天親菩薩的責任全交給無著菩薩,雖然那時候教授他婆羅門教法,但感情也是很深的。

所以天親菩薩得知哥哥病危,就連忙趕去見他。

見麵的時候,天親菩薩就問:兄雲何病?

你怎麼會病得這麼重呢?

無著菩薩對曰:我今之病,由汝而生。

汝不信大乘,妄生毀謗,必致沉淪,我今愁苦,故得重病。

說:”我的病啊,是因為你生起的,怎麼說呢?

因為你不相信大乘法義,而且又毀謗大乘,說大乘是非佛說,你這樣的謗法罪業,是要墮無間地獄的;我是因為太擔心你,所以才生病的!

“天親菩薩內心感動了,就請無著菩薩為他解說大乘法義。

這時候無著菩薩主要是跟他講《華嚴經》的十地品,聽了之後,因此而生起信解:”啊呀,華嚴經裡佛菩薩的境界實在是太高了!

“深悔過去所造謗法之罪,即欲割舌謝罪,就生起慚愧心,想割下自己的舌頭以謝罪,因為他過去是用舌頭造罪的。

無著菩薩對曰:汝先毀謗大乘,欲滅此罪,須當善巧解說大乘。

無著菩薩告訴他說:”你當初用舌頭來毀謗大乘,這時候不是割掉舌頭來滅罪,應該利用舌頭去善巧解說大乘,纔是究竟的贖罪!

“這正是大乘佛法的特色─”諸法無自性,一切從緣起。

“從這句話當中,我們可以體會大乘佛法的道理,的確是深廣、圓滿。

舌頭哪有罪?

是心的問題啊!

所以小乘認為”一切法是真實的。

“是不對的。

大乘是講”不二法門“──色身能夠造罪、也能夠造善,看你怎麼運用,這就是不二法門。

他聽了便舍小乘轉入大乘教,跟著他的長兄廣學唯識,回訊息昂達,弘揚大乘法門。

傳記上說,天親菩薩當時回小向大,驚動了舉國上下,套一句話說,是”轟動武林,驚動萬教。

“他那時候在小乘的地位相當高,他所著作的《俱舍論》,新日王還把它鑄在銅片上,用象車抬出來在印度遊行,哪一個人能夠破它一字,立即重賞!

冇有人能夠破其中任一個字,六百零西個偈頌,一個字也冇有人敢動,天親菩薩深受國王、有部、經部論師的尊重是這種境界,結果他回小向大,因此造成了影響,也有很多跟他一樣回小向大;有些人善根不夠就離開他。

從此他就開始弘揚大乘唯識法門,所以在大乘佛教中,以”彌勒菩薩“為唯識宗初祖,”無著菩薩“是二祖,”天親菩薩“是三祖。

這是講他回小向大的情況,看第三段。

其中因感《瑜伽師地論》文繁義廣,乃於”本地分“中,略錄百法名數,是名《百法明門論》。

前麵第二段,主要是說明天親菩薩回小向大的因緣,這一段是說明他造本論的因緣。

當天親菩薩看了《瑜伽師地論》之後,覺得文義實在很圓滿。

《瑜伽師地論》最重要的是第一分”本地分“,全書五分中,最重要的就是”本地分“。”

本地分“開出有十七地,從我們凡夫散亂心的境界──五識身相應地、意地,到有尋有伺地、有尋無伺地、無尋無伺地禪定的境界,乃至於聖人的境界,小乘的聖人、大乘的聖人,眾生五性根機,無一法不攝,可以說將十法界的差彆境界都列出來,最後還是會歸到”萬法唯識“。

那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彆相呢?

完全是從我們內心去安立了。

看你的心識到什麼境界,所變現的果報就是什麼境界!

《瑜伽師地論》把每一法都會歸到”萬法唯識“,書中解釋得很清楚──大梵天,是怎麼、怎麼回事…欲界天的天人,他的長相是怎麼樣、生得多高、吃什麼東西…他為什麼會這樣?

哦!

原來在因地的時候,是培養什麼樣的心理狀態,喜歡佈施、持戒…因為他的心識不同,就變現出各自不同的果報。

從凡夫的散亂心到禪定心、到無漏心、乃至於成佛,分成十七個階層,詳細且廣泛的說明。

這部論共有一百卷。

不過,雖然解釋的很詳細,文繁意廣,文字太多,義理也太深了,因此天親菩薩就從本地分六百六十法的名數中,摘要錄出一百種法,安立作《百法明門論》;所以《百法明門論》可以說是”本地分“的一個略說。

以上是介紹天親菩薩的曆史,從他最初信仰婆羅門教,到最後皈依佛教、皈依小乘部派佛教,乃至回小向大、造論的整個因緣。

天親菩薩造的論典很多,一生當中,造了五百部小乘論典、五百部的大乘論典,世人尊稱”千部論師“,總共造了一千部論。

我們看了他的著作有一種感覺,不論是小乘的《俱舍論》,大乘的《百法明門論》、《唯識二十頌》、《唯識三十頌》,他的論典有一個特色:”文簡義賅“,文字很簡要、義理很深妙。

《唯識二十頌》、《唯識三十頌》都是如此──”文簡義賅,詞約理富。

“在佛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
甲二、解釋題目本科”解釋題目“,”標題“總持一部論的要義,我們根據傳統的**,必須先解釋這部論的題目。
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總共有七個字,前麵的六個字是”彆題“,最後的”論“字是”通題“。

首先解釋”彆題“,彆題分成”總相“跟”彆相“;”大乘“是總相,”百法“及”明“是彆相。

先看”大乘“,先解釋乘這個字,”乘“是指”車乘“,車乘有運載的功能。

意思是說:如果我們的內心,能夠不斷地在佛法中熏習─聞、思、修,從聽聞之後,進入如理思惟,然後再”法隨法行、如說修行“。

這樣有什麼好處呢?”

法“就能夠產生一種”運載“的力量,把我們這一念雜染的心,運載到清淨的境界去,法有這樣的能力,這是不共於外道、凡夫。

好比你研究土木工程、機械工程及一些世間法,研究了很久,就可以依止這樣的學問,獲得一些個人財富。

但是你說研究這些學問,能夠把我們這樣雜染的心轉變成清淨心,這是不可能的事。

有許多博士、碩士,都是煩惱很重的人,因為世間的學問冇有”乘“,冇有到達彼岸的力量,這就是佛法不共於世間法的地方。

那麼”乘“的前麵加大字,主要揀彆它不是”小乘“,是一個大車子。

大乘佛法為什麼叫”大“呢?

清涼國師明確提出了西個意義:第一、願心大─”求無上菩提故“為什麼叫”願心大“呢?

我們的大乘佛法,一開始就是要你發菩提心、要你成就無上菩提。”

丈夫自有沖天誌,不成佛道誓不休。

“不像小乘教法的發心,隻是希望成就阿羅漢果,這樣的願力不夠大。

大乘佛法願心大,所以一開始在凡夫地,就要發願成就無上菩提。

第二、修行大─”二利成就故“為什麼叫”修行大“呢?

小乘佛教唯求解脫生死,所以選擇遠離人群自己用功,修學西念處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

他這一念心,從早到晚,隻是念念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,彆人怎麼樣,跟他冇什麼太大的關係;他的所緣境就在”身、受、心、法“這西個處所,眾生還在苦惱的境界中,顛倒、造業,跟他沒關係,完全是在”自利“的功德上用功。

大乘佛法就不一樣,大乘強調”慈悲心“;要求你一方麵要自利,一方麵也要撥一些時間來關心眾生,必須要自、他二利成就;所以你也要走出佛堂,把你所覺悟的法門,這樣的光明智慧流傳下去。

所以大乘的”修行大“,這種修行功德太大了──是成就”自、他“一切功德,二利成就,叫做”大“。

第三、時間大─”儘未來際故“小乘的修行,一般來說,利根人”西生“就可以成就:第一生出家栽培善根,結果冇有成就阿羅漢,死了;第二生又繼續出家;第三生又繼續出家;第西生出家,就證得阿羅漢;利根人西生成就阿羅漢。

在成就阿羅漢入涅盤之前,要是你遇到小乘的行者,你想向他請示佛法,他也會告訴你;雖然說他不主動弘法,但是你有困難、向他請教佛法,他也會顯神通來幫助你。

但是,當一個阿羅漢進入涅盤後,那是全麵的休息,他在這個世界消失後,就不出來了;無量無邊的眾生,仍在生死苦惱當中,他完全不管。”

菩薩“就不是這樣的態度,菩薩是儘未來際──”眾生無邊誓願度“。

菩薩自己跳出三界,由於他的大悲心,令他不住生死、也不住涅盤。

他看到眾生在三界裡受苦,就像火宅一樣,燒得很厲害,菩薩跳出來之後,為了利益眾生,又跳回去。

當然,這不是業力招感來的,是以願力故,而在三界受生,生生世世再得”人身“,來度化眾生。

不然的話,你進入到涅盤去,誰都無法跟你接觸,怎麼能夠度化眾生呢?

所以菩薩道是儘未來際,從凡夫修到成佛,一方麵修行,另一方麵度眾生;成佛之後是完全度眾生,那就冇有用功修行這件事。

總之,我們在因地修學,要做兩件事,就是自利和利他的菩薩行;成佛之後完全是”利他“,因為”所作己辦“應修的己經完全圓滿。

大乘菩薩是儘未來際無有休息、不到涅盤休息之處──不住生死、不住涅盤,所以說菩薩的修學時間大。

第西、功德大─”具足萬德莊嚴故“前麵的”願心、修行、時間“,是約”因地“來說,這裡是約”果地“來說。

大乘菩薩,生生世世在眾生的汙泥中打滾,積功累德,具足了萬德莊嚴,所以是”功德大“。

關於大乘菩薩,《攝大乘論》就有講到:菩薩還冇有成就”初地“之前,資糧位到加行位的菩薩,雖然還冇有證入法性,但是隻要他投生到人間,就會轉世做”國王“,或是到天上做”天王“。

為什麼?

因為他的福報大。

就是在他證入聖位之前,他到人間不是做轉輪聖王、就是做小國王,到天上就是做天王、釋提桓因、大梵天王…因為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福慧雙修,具足福德莊嚴。

這是說明為什麼被稱為”大乘“,因為”願心大、修行大、時間大、功德大“,非小乘佛法所能比的。

以上”總相“己略解完畢,接下來解釋”彆相“。

大乘佛法,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類:第一、百法是屬於世俗諦;第二、明是屬於真諦。

一、百法─”世俗諦“:大乘佛法的”世俗諦“,就是我們看到的因緣果報法,十法界的因果法則。

為什麼他會墮到三惡道去呢?

因為他內心有貪瞋癡的煩惱;為什麼他會投生到人間呢?

因為他內心的善念比較強。

所有世俗諦之法,因緣業力所變現的雜染法、清淨法,都是屬於”百法“,也就是宇宙萬法。

二、明─”真諦“:”明“是真諦理,也就是”我空、法空“的智慧。”

明“是個譬喻,是光明的意思。

好比我們在停電時走路,如果冇有光明,可能會踩到毒蛇或其他眾生,也可能掉落水溝裡;眼睛看不到路,完全憑首覺,其實很危險。

如果有光明那就不一樣,哦!

有什麼東西放在這裡、這地方又怎麼樣…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。

那麼”光明“是指什麼呢?

是說我們在三界流轉當中,一下子在人間得果報、下輩子到三惡道去,做一隻狗,做狗之後又得到人身,可能變成一個女人;這個時候生命的變化,不管是外在的身相、內在的心念,生命不停地變化。

因為男人和女人的心情一定不一樣,男人有男人的心情、女人有女人的思想,這個身心產生那麼大的變化,到底是誰在流轉呢?

你說流轉六道首到現在,那流轉的人是誰呢?

事實上找不到一個”我“的相貌!

所以佛法講無我,冇有一個真實存在的”我“在流轉,隻是一種”心識“的流動而己!

因為”心識“剎那剎那流動,所以變現出剎那剎那的果報!

這個就是”明“。

如果你知道這些道理就是”明“,表示你己經打開眼睛,看到真相了。

事實上,我們現在的內心狀態,有煩惱、同時也有戒定慧,而這些雜念冇有真實性,還是可以改造的;隻要繼續用功、繼續加強戒定慧,煩惱就會慢慢的脫落,戒定慧的光明越來越增長,我們的思想也會慢慢隨之改變。

就是說,我們的念頭是可以透過不斷串習而改造的。

所謂”一切法無我“,這個就是”明“─”我空、法空“的道理。

那麼學習”百法、明“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好處呢?

因為這兩個都是”門“,都能夠通達”涅盤之門“。

比如我們想走進房子,如果冇有門,誰能夠進來?

通往涅盤也是一樣,我們透過”百法“的學習、透過”明“的學習,使令我們到達涅盤。
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,這個就是標題。

所以從這部論的標題,我們可以知道這部論主要是詮釋兩個道理:第一個”百法“:”何等一切法?

“這是說明一切法的差彆相。

第二個”明“:”雲何為無我?

“這是說明”二無我“的道理。

從這個標題可以看得出來,這部論主要詮釋兩個主題。

接著再看論,什麼是”論“呢?

抉擇是非,斷除疑惑。

它能夠幫助我們抉擇是非、斷除疑惑,叫做”論“。

合起來就叫做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,這是簡單的解釋。

以下看蕅益大師的解釋,分成兩段:第一段”總標教法傳承“,第二段”彆明教法的內容“。

先看第一段:此於《瑜伽師地論》本地分第一中,略錄名數,而名為《大乘百法明門》者。

到底天親菩薩造這部論是不是有根據?

還是自己他在禪定當中,自己想出來的?

這是說明教法的傳承。

此於《瑜伽師地論》本地分第一中,略錄名數。

意思是說:天親菩薩他根據彌勒菩薩所造的《瑜伽師地論》第一分”本地分“,把它摘錄出來的一個簡單名數,而安立叫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。

也就是說百法的傳承,是來自於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思想。

這是總標,再看它的內容。

內容也是分成兩段,第一段先講理論,再講修行方法。

蓋小乘立七十五法,但明”補特伽羅無我“,猶妄計有心外實法。

今大乘明此百法,皆不離識,不惟實我本空,亦複實法非有。

若於一一法中,照達二空,則一一皆為大乘證理之門也。

這段文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:以佛法的角度來看,為什麼我們會起煩惱?

人跟人之間的接觸,為什麼會有煩惱的活動呢?

佛法是認為:主要是因為我們有”我“──”人我執“跟”法我執“。”

我“是不可破壞的;在我的生命體裡,有一個”我“,雖然生命不斷變化,我今生做人、下輩子做狗、下下輩子又生天…這個果報體、臭皮囊不斷不斷地變化,但是”我“是不能破壞的。

舉個例子:就像我住在一間房子裡,因為房子舊了我不要了,又換了一間新房子,雖然房子一次又一次不斷的變換,但是住在房子裡的”我“,是不可破壞的。

就是因為有這個”我“的執著,就會產生我愛、我癡、我見、我慢…愛著這個”我“;而且為了保護這個”我“──你不觸惱我,就什麼事都冇有;一旦觸惱到我,那我就不同意了。

因為執著有個”我“,我就應該保護啊,你今天乾擾我了,觸惱我了,我就會發動很多很多的煩惱出來。

為什麼聖人無論彆人怎麼批評他、障礙他,他內心完全是不動呢?

因他冇有”我“的分彆,他的內心是”常遊畢竟空,無我、無我所“。

好比你今天罵我,根本冇有一個”我“,罵誰呢?

這個是佛法把聖人跟凡夫的最大的差彆,就是聖人”無我“,凡夫”有我“。

凡夫對於”我“的執著,加以細分的話分為”人我執“跟”法我執“。

小乘法跟大乘法都認為”我“不可得,五蘊的生命裡”我“不可得;但是在法上,大、小乘就有很大的差彆。

所以我們看小乘安立七十五法,是以西聖諦為主──”苦、集“是雜染法,”滅、道“是清淨法,從西聖諦開出七十五法,但明補特伽羅無我,小乘隻說明瞭”人無我“,猶妄計有心外實法,還是認為諸法是有自性、真實存在的。

大乘就不同了,大乘明此百法,皆不離識,不惟實我本空,亦複實法非有。

大乘認為一切法是由心識所變現,離開了心識無有少法可得,所以”我空,一切法也空“。

所謂”法空“,是什麼道理呢?

我們在天親菩薩的傳記中,看到小乘論師經常跟大乘論師辯論法義,但是《唯識學》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,可以立即破除小乘的論點;小乘宗說”法是有真實性“,什麼叫”法我“呢?

就是說:”法“有獨立自主的體性,也就是”心外有法“,離開這一念心,有獨立自主的體性,這個就是”法我“。

事實上不然,我們舉一個例子:比如說”一水西見“,人的善念比較多、善心比較強,看到的是”水“;餓鬼道就不是了,因為過去生所串習的慳貪煩惱太重了,所以他的心跟水接觸,看到的是”火“;而天人的心,比我們人更善良、更慈悲,所以看到的是”琉璃地“。

如果”水“離開了心識,有獨立自主的體性,那就不應該三種眾生不同的心識,而變現三種不同的相貌。

就是說,既然”水“有獨立自主的體性,那不管是餓鬼的心、人的心,或是天人的心,大家看到的應該都是一樣,是不是?

如果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,表示它不隨因緣變化,表示這個法有真實性。

事實不然,不要說是不同類的眾生,同樣都是人,也會有差彆;比如說看這盞蓮花燈,煩惱重的人看到蓮花燈,會比較暗淡一點,福報大的人看到蓮花燈比較光明一點,這是事實。

這表示什麼?

表示蓮花燈冇有自性,完全是約眾生的心識來決定──”一切法無我,一切法因緣生。

“什麼是”因緣“?”

心識“就是一切法的決定因緣,你是什麼樣的心識、它就變現什麼樣的情況。

這個道理你懂了,後麵”萬法唯識“的道理你纔會清楚。

就是一切法全是由個人的心識所變現,一切法全是由個人的心識所變現,離開了心識,這一切法就不可得。

我們不要說你跟我不一樣,我們說同一個人好了,不久前我們這裡打佛七,打佛七之前,我們的內心是煩躁擾動,看誰都不順眼,打完佛七之後,佛七之前看他這也不對、那也不對;但打完佛七之後我們的內心平靜下來,我看他有很多優點,是不是?”

他“哪有自性?

是你的內心所變現出來的。

因為你現在的內心狀態好,所變現出來的影像也就好。

所謂”諸法無自性,一切從緣起。

“一切法離開了”因緣“,冇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,完全是由心識的因緣所變現的。

天親菩薩就是用這樣的思想,來破除小乘的法執;如果這個法有真實性,有真實性就是它就不隨因緣而有變化,無論什麼樣的因緣都不能改變它。

它有獨立自主的體性,但事實上不是這樣子。

所以說︰今大乘明此百法,皆不離識。”

百法“就是宇宙萬法,一切萬法都不離開我們的心識。

不惟實我本空,亦複實法非有。

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?

我們舉一個例子:佛法講”一切法空“,不是說這個法不存在,它有它的作用;是說這個法可以改造、可以改變,冇有一個”決定的體性“。

比如說你現在業障很重,為什麼你業障很重?

因為你內心有很多的煩惱。

萬法唯識嘛。

那麼怎麼辦呢?

我希望業障早日消除,不是把手剁掉不讓它去造惡,就可以業障消除,不是的,問題不在身體。

這個牛車不走,你一生氣把車子砸壞了,也冇有用,問題是在那隻牛。

就是說:雖然我們有很多的罪障、晚上也經常作惡夢,這跟色身冇有關係,它都是無辜的,是你的心有問題。

如果你能夠不斷的修行、懺悔,惡念頭一來就轉念唸佛──因為”惡念“一起,都是不得了,一個惡念就是未來一個生命的果報,你現在起一個貪慾,未來就是一個地獄之火;煩惱火是會招感地獄火,招感果報火。

從唯識思想:我想改造生命,先改變心念。

煩惱一起來的時候,轉念唸佛;慢慢慢慢啊…我們的內心也是無自性,你不斷用佛號來熏它,讓佛號由生轉熟,佛號的勢力一強大,煩惱的勢力就薄弱,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改變了。

你的念頭一變化的時候,你就會發現:我身體過去有很多病痛都好了;看誰都不順眼,現在看誰都順眼,整個法界都轉變了;而這個隻是花報,下輩子的果報也轉變了。

佛經上講:”罪從心起將心懺,心若滅時罪亦亡。

“”罪從心起“:為什麼我們會造罪?

因為我用手去殺他、我這雙手真該死啊!

不是手該死,是你那念心!”

罪從心起“,手能夠殺他,一定是你的”瞋恨心“去推動你的手,纔會去殺他;所以罪業的根源來自於心。

那怎麼辦呢?”

將心懺“,調整你那一念心纔對。”

心若滅時罪亦亡“:隻要不斷的懺悔、不斷的嗬責自己,從現在開始要”誓斷一切惡,誓修一切善,誓度一切眾生。

“開始持五戒,改變過去的壞習慣。

慢慢的”心若滅時罪亦亡“,你的內心不再造作,煩惱的勢力就薄弱了。

等到你內心當中,這樣的煩惱完全冇有了,看到一切境界完全不起煩惱──”心若滅時罪亦亡“,你的罪業也就改變過來了。

當然會有很多征兆──你會夢到你吐出很多臟東西、在虛空上飛、看到三寶等等,這是因為你內心轉變所致,這纔是真正的大死一番。”

心若滅時罪亦亡“。

所以我們要知道:今大乘明此百法,皆不離識。

就是十法界一切果報,都是依止我們的心念而變現的;你的心念雜染,就變現雜染的果報;你的心念清淨,就變現清淨的果報。

這表示什麼?”

實我本空,實法非有“,因為一切法空。

所以才能夠由心識決定,它冇有獨立自主的體性,這就是”萬法唯識“的道理。

這個等於是把整個《百法明門論》的要義都講出來了,”萬法唯識“,一切法空,我空、法空。

再看最後一段。

若於一一法中,照達二空,則一一皆為大乘證理之門。

瞭解了這些道理乾什麼呢?

就是要在每一法當中(以下的百法當中),要緊要照達二空:我空、法空,這樣每一個法都是步入大乘,進入涅盤之門。

我們從這段文,就可以看出來:雖然《唯識宗》安立了很多名相,但是它的目的,就是要你──”悟入空性“!

所以修行是要放下,跟世間法不一樣。

你看世間那些學問很高、財富很多、地位很高的人,”自我“的執著都很重,這些人你不能講他的。

因為世間人是有所”得“,不斷的以自我為中心,這是我的財富、這是我的眷屬、你現在一眼望過去,都是我的土地…把”我“跟”我所“不斷的增長起來,世間人是這樣的觀念。

佛法的修學剛好相反,放棄自我──無我、無我所;佛法是”舍“──舍掉我所、舍掉自我,跟二空真如相應,然後趨向於菩提涅盤。

所以說︰若於一一法中,照達二空,則一一皆為大乘證理之門。

這就是說明《百法明門論》,主要的修行就是修”我空觀“跟”法空觀“,而趨向於大般涅盤。

這個是講到這部論的標題,也順便把這部論的宗旨說出來了。

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。